|
|
当前位置>>头条文章>>>正文>>> | |
|
为切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,打造高效课堂,展示优秀课改成果,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科研活动,培养、壮大骨干教师队伍,学校开展了“一堂好课”评选活动。11月上旬,在教务处的精心组织和各教研组长的有力配合下,第一阶段的教研活动顺利结束并取得一定成效。14名授课老师精心准备、精彩呈现,展现了教育的智慧和教师的独特风采,为听课的领导和教师们带来了一场场视觉盛宴。
本阶段教研活动呈现出以下几个亮点:
1、激活了青年教师的潜能,涌现出一批教学新秀。这次活动充分展现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,一些有潜质、有能力的教师在这次活动中崭露头角。课堂教学模式得以改变,教师由教学的“主体”地位变为“主导”作用,创设自主、和谐学习氛围的能力大大增强。如刘济鸣老师专业知识的内化程度较高,在教学中,他联系生活实际设置问题,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对知识把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,教学效果明显。
2、注重倡导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。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。转变学习方式,实际上是改变一种习惯,当务之急在于建立教学新理念,即由过去的传授式学习变为自主、合作、探究式学习。在这一方面,各位授课老师都力求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理念。如邹蓓蓓老师以简练的语言,清晰的教学流程,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,引导学生充分探讨,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体验,较大限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。
3、注重切合学生实际。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,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,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。老师们的课堂便充分体现了 “以人的发展为本”的新课程理念。如张贝贝老师通过精心设问 ,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,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个性,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,较好地落实了知识并成功突破了难点。
上一堂好课是对老师有效引导、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的考验。为了上一堂好课,老师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,但无论怎么准备,一节课也不可能做到完全预设和完美。本阶段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:
1、教师的角色还需从根本上转变。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应是组织者、引导者、参与者、评价者,是学生学习的伙伴、朋友。这样,老师和学生才能在更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、互动,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更佳。
2、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深度。提问的目标指向不够明确,致使学生回答漫无边际,课堂讨论也只能是浅层次的。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,随机提问,不能只按预设,也不能只提问相对固定的几个同学。
3、要改变教学重结果轻过程,重预设轻生成的现象。课堂上教师的着眼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走向知识,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。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不要急于将结论告知学生,应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,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。教学中应以学定教,顺学而导,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关注生成。
“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;行而不辍,未来可期。”课堂记录着老师们的教学魅力,也见证着每一位老师的快速成长。学校也将继续扎实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,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而不懈努力!
图文:高春艳
编辑:张淑洁
审核:庞彬
【回到顶部】 【关闭窗口】 【更多文章】 |
---|
![]() |
Copyright @ 2003-2017 山东省临沂第七中学 版权所有. | ![]() |
||
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金雀山路116号 | ||||
电话:0539-7671796
|
||||
鲁ICP备05047344号 |